高敏感是與生俱來,還是環境的影響?

  15 月 3, 2025 

高敏感是天生的嗎?還是過去環境塑造出來的?

我以為我是天生高敏感,但後來才發現……

許多人認為高敏感(HSP, Highly Sensitive Person)是一種天生的特質,但對我來說,這份敏感其實是「後天形成的」。

過去我一直覺得自己情緒細膩、容易受影響,對他人的語氣、眼神特別敏感。

我開始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,才驚覺這並不是與生俱來的,而是長期處於「生存模式」下的適應結果。


13 歲的我:爸爸車禍後,我開始學會察言觀色

13 歲那年,爸爸發生了車禍變成植物人,這件事讓我的世界瞬間改變。

我開始寄人籬下,住在朋友、戀人的家,最後租了一個小雅房,因為租金便宜,出入人口複雜,我盡可能不讓他人知道我的年紀未滿 18 歲,同時避免被發現沒有家人照應我的生活。
那裡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,沒有安全感、也沒有歸屬感。

當一個人沒有真正屬於自己的地方時,生存方式就變成了 「融入別人的環境,降低自己的存在感,確保自己不會成為負擔」

我開始訓練自己讀懂每一個人的情緒變化。

  • 「他今天心情好嗎?」
  • 「我是不是太吵了?」
  • 「他不說話是不是因為我做錯了什麼?」
  • 「他爸媽說家裡很亂要整理又看了我一眼,我要趕快去整理才行。」
  • 「我不能有任何想法,他們讓我有地方住,我只能成為比他們孩子更乖的存在。」
    這些想法逐漸成為我的日常,讓我在不同環境中找到「讓自己安心」的方法。

每當氣氛有一點變化,我的大腦就會自動開始分析:這是衝突的徵兆嗎?我要不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來讓氣氛更和諧?


「高敏感」不是天生,而是長期處於生存模式

當一個人長期活在需要察言觀色的環境裡,身體和大腦就會學會這種模式,並將其內化成「個性」。

但本質上,這或許並不是我的天性,而是我過去為了適應環境所培養出的能力。

這種習慣帶來的影響是:

  • 我比一般人更容易察覺細微的變化,但這也讓我容易焦慮,因為大腦無時無刻都在掃描環境。
  • 我習慣在社交場合讀取別人的需求,卻不太清楚自己的需求
  • 別人的情緒起伏會影響我很多,即使和我無關,我也會自動擔起責任,試圖讓對方開心。

這些能力讓我在人際關係中「很貼心」,同時讓我感到矛盾,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很貼心。


當生存機制不再需要時,我還能怎麼活?

當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高敏感是來自於創傷,而不是天生的個性時,我開始思考:

  • 「現在的我,要怎麼有意識地去分配留意他人的情緒變化?」
  • 「我要怎樣才能活得像我?當別人無法承受真正的我,我又會回到原點了嗎?」
  • 「我的內心想法跟我表達時的情緒,會無法呼應在一起,這是從何而來?」

這些問題讓我開始嘗試改變:

  • 當我察覺到別人情緒變化時,我提醒自己:「這不一定與我有關。」
  • 當對話出現空白時,試著接受沈默也是溝通的一部分。
  • 當我發現自己過度關心別人時,我問自己:「這是我真的想做的嗎?還是因為我害怕什麼都不做就會一無所有?」

當我開始意識到,這些或許不是我天生的個性,可能是一種生存模式時,我每天盡量做出些改變,
這些改變並不容易,因為涉及長期形成的思維模式,我只能一點一滴慢慢地學習重塑自己的生存模式。這條路很漫長,高敏感可能是一個結果,背後的脈絡卻是錯綜複雜,但只要找到一點點蛛絲馬跡,可能就會鬆動一點,也會過得快樂一些吧?


給像我一樣的人:如果你的高敏感也是來自創傷

如果你也覺得自己對環境、對人的情緒特別敏感,也許可以回頭看看自己的成長經驗:

  • 你是否曾經生活在不穩定的環境中?
  • 你是否曾經需要透過察言觀色來確保自己的安全?
  • 你是否覺得,自己無法真正放鬆,因為總覺得有「風險」隨時可能發生?

如果這些問題讓你產生共鳴,那麼你可以開始練習問自己:

  • 「我現在真的需要這麼為他人提供服務才能擁有價值嗎?」
  • 「這個情緒是屬於我的,還是我習慣性地吸收別人的?」
  • 「我能不能試著將讓自己稍微聚焦一點將目光放在自己身上?」

狀態好的時候讓自己看見自己,
有意識的控制不要讓自己一直保持高度注意,專注自己就好。

我想,高敏感並不是缺點,我們可以試著去重回自己找尋自己,
慢慢練習增加不再被這種「生存機制」綁架的頻率。
也許,我們會因為大雨帶來的氣味感到憂傷,也會因為看見陽光灑落樹間的光影感到幸福,
想必也能體會不斷地感受到一再在瞬間做了「自己」感到驕傲的循環裡成長。


你的經驗呢?

如果你也有類似的成長經歷,或者對高敏感有不同的理解,希望這裡可以成為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我們一起討論、支持彼此,並找到更自在的生活方式。